 |
|
东街旧事
发布时间: 2015/7/7 10:06:06 被阅览数: 1769 次 来源:聚沙园 |
|
马年初冬,定居在广州的一对常熟籍退休夫妇来梅李寻祖,太太是梅李东街张家的后人,被列为《梅李镇志》之“近现代名人”录中,张达宸的玄外甥女,其母即张达宸的独生亲孙女,出嫁到常熟城里后,梅李东街上就是没了后。东街上年长者都知晓街坊上有一个有名的“张秀才”看到他的后人甚感亲近,便介绍她来到梅李历史文化博物馆,馆内有近来研究其曾外祖父(俗称“太公”),张达宸的文史资料。当她看到馆藏几件其太公的传世作品后,感动之情无法言表,她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幼年时看到太公书法的情景,并讲述了母亲告诉她太公因何练得一手好书法的故事。
张达宸出生于清同治二年(1863年),少年勤奋好学,20岁左右就应考录为县学生,号秀才,经过多次府考后,他得到了升为“举人”的科考资格。府考先生认为其才学“中举”的可能较稳。据清代“史律”,若一旦“中举”,就为府县衙门的官吏,既可为国为民效劳,又解决了全家生计。清朝科考在盛期早已规范,为每三年一次,可在晚清,因国衰民穷,常有间隔,机会大减。这年恰又开考,他和镇上三个读书人一起做好准备,相约一周前往省城应试。
眼看秋考将近,张母却生了重病,从小失去父亲的张秀才急忙请了镇上本领大的几个郎中(医生)为母诊治,一时没有效果,郎中说其母之病疑为伤寒,十分危险,短时间肯定治不好,需作长期打算,于是张达宸决定不再撇下老母而去应考,同伴们提醒他以后恐怕再无这个机会了,他却不为所动。贤惠的妻子也十分支持丈夫的决定。夫妻两人轮流日夜守候在母亲身边,跪在床头小心喂母亲服药用餐,接洗污物。在亲人一年多精心照料下,张母的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。郎中先生都夸其因子女孝顺所致。在这个时期内,张达宸利用陪伴母亲的一些间隙,练习他喜爱的书法,使他原来已经稍有功底的书法艺术有了更加长足的进步,成了镇上书法名人。市井人家每逢婚嫁喜庆都要请张秀才赐墨。士绅商号因敬重秀才孝德,都请他为店铺书写招牌,题诗作对,除了给予行情报酬外,还要给一个大额红包,以补其因母病致家庭生活拮据之情。因习俗关系,称为“利事”的红包,张秀才是不能够拒绝的。后来张达宸的儿子开了家米店,家境渐丰,那是后话。
今天,在梅李历史文化博物馆中,人们可以看到张达宸的几件传世作品,分别是民国三十三年(1844)时的书作 “石鼓文九言对联”书轴;民国三十五年(1946)为梅李著名茶馆“龙园”书写的招牌;和民国三十四年(1945)为东街刘坤堂所书楷体楹联。在梅李历史名人的遗存中,张达宸的传世作品最丰。



|
|
|
|
|